IT市场是指信息技术领域的市场,包括硬件、软件、服务等产品和解决方案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,IT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,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,从个人电脑、移动设备到企业级系统、云计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。
IT市场的竞争激烈,技术更新迅速,需求不断变化。在这个市场中,企业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响应能力,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和服务,以满足客户的需求。
IT业大体来说就是电子类产品。比如电脑,手机,投影机,打印机,及所有的电脑周遍设备都称之为IT产品。 IT行业指的是经营这些产品的行业,另外还包括网络,软件等都称之为IT行业。总之包括内容挺广泛的
疫情已经对全球产生影响了,作为IT从业者,这几个月感受非常强烈,疫情的影响力已经蔓延到这个行业了,你看招投标网很多项目取消或者砍预算了。
数据分析,AI,大数据,人工智能这些这几年很热门,如果你IQ高,数学功底不错可以从业,否则不建议。可以找个自己擅长容易入手的切入点(你是转行的)否则难度有点大。
不知道你之前是从事什么行业,如果可以从事和你之间行业相关的IT业务,会相对轻松一些,业务知识+IT技术结合起里非常棒的
IT行业由于培训机构的进入显得非常混乱,包装简历、虚***项目经验让HR们对求职者的警惕性空前高涨,可以说求职者已经失去了信任。
如果说本科是211、985之类,且是计算机专业这样的科班出身,企业还是很喜欢的,进入IT行业也是很有发展前景。
如果是普通学历、专业不对口,转行进入这种类型,有可能天资聪慧,能力出众,但我可以肯定99.9只有进外包公司的命,项目做完,代码搬完,对不起,裁员!
楼主想学数据分析是吧,近年来大数据的火热,数据分析岗在以后缺口肯定很大,数据分析的目的就是数据支撑业务,作为决策者的参考。但是相应的对求职者的素质也提高了不少,你得有良好的数学基础、得懂业务、得会数据库、会爬虫,就这几点不是一个半路转行的人能轻易做到的,除非你简单地用个excel做个图、当个仓管这也算“数据分析”,哈哈
所以IT行业门槛较高,对于年龄大的也很不友好,行情还真的不怎么样!
做研发工作还是做市场工作,并不是别人说做什么好,你就能做好什么的。
依我的观点,研发工作有利于长远发展。
必须结合你自身的性格、兴趣和特长、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结构、能力和水平、职业生涯[_a***_]来做出决定,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。
互联网时代的发展,中国一直是重要的参与者,无论从用户体量还是技术突破方面,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如果从历史角度纵观科技的发展长河,互联网行业真正的井喷自2000年始,众多互联网产业真正实现了产业化突破。
但是中国的互联网沙盘特点是,重To C,轻To B,中国的移动支付等To C领域业务占据世界领先的地位,人口基数大的优势被优质的商业模式运用的淋漓尽致。 但是To B行业并未体现出同样的高速发展态势。再看同期的科技大国美国,To B企业万亿级市场早已开拓,Oricle、SAP、Salesforce等公司市值超过千亿美元。
第一个问题,中国的To B市场为何慢一拍?
众所周知,中国曾经经历了一个命运跌宕起伏的时代,自改革开放后,工业化才发展起来,那是个物资奇缺的年代,民众对物质的需求还停留在定量获取、吃饱穿暖的层面,企业不用考虑销售层面的问题,只要开足马力生产,就一定可以卖得出去。
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中国逐渐走入新的阶段,每一个人也都深有体会,企业做的不再是独家买卖,供应也开始大于需求,供应房市场转变为需求方市场,众多竞争对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客户开始货比三家,逼迫企业思考如何让用户掏腰包花钱,针对企业精细化运营的企业级服务终于走上舞台。
这一刻来的有点晚,但好在中国的运气还不错,赶上了IT时代与DT时代的浪潮。
2B市场发展进程,从IT时代到DT时代
2000年,中国2B领域已经经历过IT时代,2015年到2030年,中国2B领域又迈入DT时代。马云提出了过去七年,从IT时代走入DT的世界,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,也是思想观念的提升,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?
2000-2015,IT时代
中国2B领域IT化有四点特点:
2.ERP系统被企业引入,利用系统化的管理思想调配***。
3.CRM系统被企业引入,使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协调企业与顾客间的交互,优化客户管理方式。
4.财务软件被企业引入,如用友等软件,成为企业的必需品。
这四个特点标识着企业信息化的觉醒,然而也有一定的缺陷,如ERP系统的引入大多是大型国企,很多公司其实只是为了满足审计的需要和跟风,并非真正明白自己的需求,CRM系统也至是应用于客户静态信息管理,没有真正在用户营销、留存等方面发挥作用。
各种IT系统被引入,却只能游离在企业的周边,进行***性的工作,并未真正渗透到生产经营环节,归根到底,是人们对IT化的认识流于技术表象,而没有深入的探索IT化的真正意义。
2015-2030,DT时代
中国从2011年就已经兴起大数据的概念,但是因为种种原因,概念真正落地是2015年,美国的数据化早已开始。
造成这样的差距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差距,体现在中国IT化进程没有做到位,导致DT化的起点落后。2015年很多企业的IT化才进入到生产经营环节,比如打包物流引入电子系统对货品进行打包运输、条形码识别追踪等,租房软件通过系统帮助房东实现房源在线管理、房租在线收取等。此时谈数据还不够成熟。
中国现阶段DT化如何?
中国2015年数据化的经历,让我们认识到一个问题,没有IT化,数据化就无从谈起,现阶段中国是IT化和数据化并行的状态。
首先,让IT系统真正深入生产经营变成了趋势。从前的IT化建设,仅仅局限于通过部分IT系统让生产经营能够正常运作,比如我们用POS机解决了电子收音环节,但是其他环节还是需要大量人力工作,这样局部的IT化,改进始终有限。
其次,实现数据流意识转变,让数据“骨架分明”。当我们让IT成为数据的支撑,而非业务的支撑,数据化的进程就会变得更加流畅。IT是管道,帮助石油、水等***更加顺畅的流通起来,联通独立的组件(系统),帮助数据发挥更大的价值。
AI是这个时代的新风么?
最近AI比较火,通过智能的方式代替人力工作, 趋势方向正确,结果也得到了优化,但是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AI了?答案是否定的。
AI发展的前提是数据发展,数据发展前提是基础IT建设。中国的IT化,DT化都不完善,AI的落地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。只被山顶上的明珠吸引,却忽略了登山的艰难困苦,盲目的乐观会让很多人走弯路。我们需要系统地考虑IT化,DT化,AI化齐头并进。将IT与DT的结合,优化生产经营环节。
总而言之,从趋势上判断,中国在To B领域,是IT与DT同步发展的阶段,AI可以期待,但要理性投入,把基础工作做好,企业的发展才会跟上时代的变迁,水到渠成。